赵逸才:要了解中国之治的逻辑密码,必须读懂县制
发布日期:2025-07-10 11:35 点击次数:199
赵逸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学博士后。2023年至今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历史地理、清史、行政区划、历史地图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参与国家清史纂修工程、点校本《清史稿》修订工程、“清史地图集”与“清史地理信息系统”等重大项目的编绘研制。在《地理学报》《清史研究》《文史哲》《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曾获第六届谭其骧禹贡基金优秀青年历史地理论著奖(论文类)二等奖、首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史念海青年优秀论文奖等荣誉。
中国分区施政的管理模式,始终是以郡县制为基础,尽管历代高层政区、统县政区的形态时有更改,但“县制中国”的底色却从未改变,要了解中国之治的逻辑密码,必须读懂县制。
▲ 清代全国新设县级政区分布
行政区划作为一种国家治理观念上的虚体资源,空间内承载的是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实体资源,不论在传统还是当代社会,这些资源的分配都密切影响着地方治理的效力。因此,历代置县地理位置的选择与置县地域的扩展本身就是一种国家不断分配、调度资源的历史过程。尤其是清代,新设的县级政区有432个之多,边疆建省、改土归流加上内地的局部调适使县制演变呈现突出的时代特征,这种演变特点、规律与原因都值得深入探讨。
空间视角下的县制: 清代县级政区调整机制研究
赵逸才 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5. 5
ISBN 978-7-03-081929-1
《空间视角下的县制:清代县级政区调整机制研究》以清代县级政区的调整过程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学与地理学研究方法,揭示有清一代县级政区调整的时空格局。书稿立足空间视角探究县制,目标是丰富和完善历史政区地理的阐释框架与理论建构。书中作者逐一梳理清代县级政区调整的程序、主要模式与侧重,分析县级政区调整的模式选择;选取典型案例,剖析不同调整模式对县级政区层级规范、边界厘定、幅员塑造、行政中心定位等方面的作用机理;综合ArcGIS 统计和空间分析,归纳清代县级政区调整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分析县级政区设置与变动的触发条件,总结清代县级政区调整的理念、成效和经验,深化政区地理研究应打破古今界限的认识。
这部《空间视角下的县制:清代县级政区调整机制研究》书稿以长时段视角研究历代县级政区时空演化过程为开端,继而切入清代行政区划体系下的县级政区总体沿革,深入研究了清代县级政区调整的程序与模式、析分与界线划定、设治理念与治所迁移、清代附郭县体系及其两种特殊形态,以及清代县级政区调整的时空演变格局和形成机制,每一章都有新意,学术价值颇高。书稿最后探索了清代县级政区调整机制的现实启示,对于当今政区改革也有参考意义。与同类选题的论著相比,这部书稿的特征很明显。第一,论题全覆盖,既聚焦于政区调整,也关注政区体系的稳定性,并研究了作为政区通名“县”的各种地理要素。第二,学术创新丰富,在理念、方法、史料上均寻求突破,系统地爬梳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关涉清代政区地理的各种档案等一手史料。在发挥沿革地理考证之长处的同时,书稿注重揭示县级政区发展演变的区域差异,并通过ArcGIS 对考证的结果予以统计、绘图和诠释。第三,历史研究与地理研究结合得比较好,既提出历史学议题,又以地理学方法解决问题,并且在可视化表达方面站在了学术前沿。华林甫 2025 年4 月20 日
在内容结构上,本书共分为九章。首先,从总体上复原中国县制的长期地理演进过程,归纳清代的行政区划体系以及县级政区基本沿革,厘清在清代政区一体化进程中县制扩展、充实疆域版图的幅度。其次,阐明清代县级政区调整的核心枢纽与具体程序,归纳县级政区调整的九大模式。再次,对县级政区的核心地理要素进行考量,重点考察的是政区边界划定的理念、置县的治所区位以及附郭县体系。最后,揭示有清一代县级政区调整的频率与时空特征,总论清代县制地理的演变机制,并从历史政区演变规律与清代的县级政区管理理念出发,对当今政区层级设计与管辖幅度调适、空间结构优化、政区通名规范等方面提出若干思考。
▲ 清代县级政区调整格局的形成机制
要言之,本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包括四个方面:
其一,考察清代县级政区的体系、总体沿革、调整程序与模式;其二,揭示清代县级政区结构体系中边界、幅员、治所等核心地理要素的特征与演变规律;其三,梳理清代县级政区的各类调整模式的时空分布特征;其四,复原清代县级政区的变动频率与演变过程。
本书收入“中国政区通名研究丛书”,这套丛书来源于华林甫老师多年前的宏大设想,近年高茂兵、胡恒老师关于“府”“厅”的专著已出版问世。中国历史上存在过的“郡”“州”“道”“路”“省”“府”“厅”“军”“监”“县”,乃至“市”“区”等政区通名,每一个通名背后都蕴含着一套复杂的制度逻辑,其中“县”无疑是中国之治最基础、最重要也最成功的制度设计。因其时空尺度宏大、资料丰富,受个人学力所限,本书为此一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希望未来能够继续深入思考与实践,以此为基础上溯下延,真正完成贯通式的中国县制研究。
本文摘编自《空间视角下的县制: 清代县级政区调整机制研究》(赵逸才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5. 5)一书“序”“绪论”,有删减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81929-1
审图号:GS(2025)1307 号
责任编辑:李春伶 李秉乾
本书以清代县级政区的调整过程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学与地理学研究方法,揭示有清一代县级政区调整的时空格局。书稿立足空间视角探究县制,目标是丰富和完善历史政区地理的阐释框架与理论建构。书中作者逐一梳理清代县级政区调整的程序、主要模式与侧重,分析县级政区调整的模式选择;选取典型案例,剖析不同调整模式对县级政区层级规范、边界厘定、幅员塑造、行政中心定位等方面的作用机理;综合ArcGIS 统计和空间分析,归纳清代县级政区调整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分析县级政区设置与变动的触发条件,总结清代县级政区调整的理念、成效和经验,深化政区地理研究应打破古今界限的认识。每章都有新意,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可供中国古代史和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人员、学生,以及对历史地理学感兴趣的社会人士阅读参考。
(本文编辑:刘四旦)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原创好读 科学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