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放牛娃到抗战英雄,王扶之百岁回忆,命苦但我不换!
发布日期:2025-07-10 12:51 点击次数:135
一个从放牛娃拼出来的老兵,曾在总参当过作战部长,结果在关键时刻被叫去别处当保安了。
他见到老头儿的时候,随口一扔:“你这官头儿可不赖啊!”
“后头到底闹了啥事情啊?”
从一个看牛的娃,变成了个小红军,王扶之这个小子1923年9月24日在陕西的窝里头出生,那儿三眼泉旁边,是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农家。
五岁那年,妈妈生病走了,爹没本事养活我,就把我带到延安,在一个地主家看牛。那时我还小,小得连人都认不全,就开始遭饥饿和骂声。
12岁那年,他已然长到了1米6,居然撒谎说自己17岁,混进了红26军。这个小子真的是不怕死,还特么不怕吃苦,红军少共营成了他的真正归宿!
1935年10月,陕北的劳山打响了一场大仗,敌人来得蛮急,部队把他放在了个山沟里看家,他可不乐意,身上就绑了把梭镖,偷偷摸摸往山顶爬,正好碰上一个敌军岗哨。
他猛地扑过去,给对方来了一通猛戳,然后捡起了地上的步枪,这可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把火器啊!
那晚他睡不着,手里的枪擦得跟镜子似的,从此一看就不是个放牛的了,而是红军的小战士。
1936年,刚满13岁的王扶之就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抗日战争打响时,他已经当上了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的测绘股长。
没想到这小子才十几岁,就开始为以后的大军备战做铺垫了,真是让人咋舌!
1939年秋天,王扶之的部队在河北温塘干仗,捡到几辆敌人的自行车。他想着,这玩意儿没人会骑,于是硬着头皮试了试,倒下了好几回,最后居然骑得跟马戏团里的杂技演员一样溜!
此时的新四军老三师的头头黄克诚,眼镜浓得像瓶底,骑马差点儿摔个四脚朝天,王扶之动手把自己的车搞了改造,就硬是把他拖上去了。
从那以后,部队里出现了奇葩的一幕:一名小兵踏着车,把首长当包袱,沿着坑坑洼洼的路在敌人眼皮底下飞驰,跟风一样溜达前线。
这辆车,简直成了个“移动的指挥所”!
1941年,新四军三师在皖南出事后重新整顿,打仗变得更勤了。在整个苏北的战场上,王扶之骑着那辆自行车载着黄克诚,穿越炮弹和封锁,指挥了至少六回反击敌人的战斗。
每次打仗前,黄克诚总是念叨:稳一点,咱俩的命可都绑在这辆车上哩!
没人知道,有次打仗的时候,敌人包围得太快,黄克诚差点栽进泥潭里。王扶之急忙一转,连人带车直接滑进了水沟。他俩全身都湿透了,爬出来的时候黄克诚嬉笑着说:“你这车真是个福星!”
王扶之咬了咬牙,嘟囔着:“这命可不是保的,得靠人自己硬拼!”
1945年,抗战胜利了,王扶之跟着黄克诚带队冲向东北,新四军的三师有三万多人也去了,那可是四野的重要力量之一啊!
这一路从华北跑到东北的阵地换地方,可真是共产党战略大迁徙的一个关键时刻呢!
1949年,王扶之那小子才二十六岁,就当上了第四野战军343团的团长,真是个年轻力壮的主儿!他带着兵们征战过山海关,也在长春拼过命,到了天津,他更是亲自顶上,指挥着大家破城冲锋去!
那一年,他不再是那个骑着车儿当小兵的人,而是一位全队出战的指挥官啦!
从12岁的小子到26岁的头儿,他这14年一刻也没闲着,真的是每天都在拼命!
1950年10月21日,王扶之带着第一波志愿军横渡鸭绿江,那时他可是第39军115师343团的团长,算得上是最早踏上朝鲜战场的主力之一,真是“走在前头”的先锋队啊!
第一仗刚开打,343团就炸了云山,给美军堵了个严实,夜里大战一触即发,他亲自带队穿山越岭,硬是把敌人的通讯线啃断了。他可不是在地图上指挥的,而是亲自跑到前面摸清地形,站高坡上抓机会。
美军在空中呼喊着“轰隆隆”,他带着小弟们像老鼠一样在树林和山谷里乱窜,白天迷藏晚上开溜,连打了四场仗,几乎没让自己的队伍受什么伤。
1952年8月2号,王扶之带领队伍在金化附近的高地干架,不料一颗炮弹正中前方的观察哨,山头瞬间变成了土豆泥,一下把他埋进了岩石缝里,人影都不见了。副师长以为他已经去喝喜酒了,赶紧向志愿军总部发报。
彭德怀听说了,毫不犹豫地说道:“只要还有一丝气儿,就得拼命把它救出来!”
三天两夜,搜寻没停,到了第39个小时,他终于被刨出来了,脸都变成了外星人,呼吸几乎听不见。
刚睁眼,脑袋里就想着:“军队还在赶场啊!”
别让仇敌往上窜!
这回,王扶之差点成了失踪人口!
抗美援朝打完后,他跟着部队回国,1954年开始担任第39军的参谋长和副军长。借着在战场上磨练出来的指挥本领、侦察眼光和制图技能,让他顺利混入总参谋部,还被提拔为作战部的副部长。
1964年,41岁的他一跃变成了少将,简直就是一步登天!
1970年,总参谋部高管换班,王扶之当上了作战部的大头目,开始钻研那些顶级机密的战备计划,他可不是省油的灯,多次和叶剑英、邓小平一起探讨南海这块热土的军事动向。
珍宝岛那会儿,冲突还没炸开,他就是个拼命筹划的大神,每天瞅着三点钟就去睡觉,作战图纸横竖堆了满墙!
1974年,南海的风头越来越劲,西沙那边开打啦!
王扶之在总参直接跟中央说,要让南海舰队冲上去,夺回被占的岛屿,结果得到了批准。
他跟海军的老大合作,画了一张超详细的打仗地图,还列出了分组发兵的时间表,作战计划一通过,西沙战役就赢得了个漂亮的全胜!
就在人们猜他要飞黄腾达的时候,1975年,他的调职通知来了。
王扶之搬到山西当了军区的大头,更顺便当上了省委的书记,真是双份的忙啊!
表面上是升职了,实际上是被抽了筋的嘛。当年被说“走错棋了”,解释得一言不发。他默默地溜出北京,打包时只揣着一堆地图和两身军服。
这回,他像个哑巴似的,一句话都没冒泡。
山西那段日子,乌鲁木齐军区一到山西,王扶之突然变得像个隐士一样,不声不响。
当年他刚上任不久,突然收到黄克诚的来信,说要去太原瞧瞧他。两人这么多年没见面,黄克诚直接穿着便装进了军区大院,王扶之亲自出来迎接。老部下该正儿八经敬礼的场合,却只看到他们俩对视一笑,简直像是隔壁邻居重聚一样。
黄克诚瞅着他,心里七上八下地问:“你咋跑到这儿来了?”
王扶之随口一说:“官儿也不是什么小角色!”
这小子在整篇里头就这一次说了句话,透露了他对“被调”的看法,既没叫苦,也没解释。那段时光,他可是住在军区的破房子里,吃着食堂的寡淡饭,还穿着那身旧军装!
他天天跟士兵们侃战斗老故事,讨论地图、瞧天上的星星,还教那些小年轻怎么算炮弹落哪儿。
1980年,叶老爷子亲自打听:王扶之这家伙跑哪儿去了?
组织马上决定让他去当乌鲁木齐军区的副司令,算是给他开了个门回家。
他跑到新疆,沿着边界溜达,瞧了瞧哨所。有个时候,天山那边突然下起大雪,前线部队的粮食都没了。他骑马飞奔三天,赶到前沿,不带别的,就捎了两箩筐馒头和一箱油。
到1998年,他自己申请停工休息,搬去大连的养老院了。
从那之后,王扶之就像躲猫猫似的很少露面。直到2024年4月,开国少将张力雄一去不复返,大家才又想起了他,这下他成了唯一一个还在的开国将帅。
他写了一本自传,没打算让别人看,上面亲手写了五个字:“命苦,但我不换!”
有人问他怎么看当年从总参跑到地方去,他没直接回应,而是说:“打了几十年仗,活着就算赚了!”
今年这位老爷子已经一百零一岁了,身体还挺不错,天天坚持扭着捏着,瞅地图、涂鸦、追忆往昔。
他房间墙上还贴着一张老照片:他跟黄克诚坐在破旧单车上,后面模糊得像刚睡醒一样,脸上满是灰土。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