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杜聿明三十万兵力陷困,饥饿至连枪都提不动,粟裕:快给他们送头猪

发布日期:2025-07-28 05:57    点击次数:182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48年12月,淮海战场火拼进入收尾阶段,空前激烈的大决战就差临门一脚了。

在豫皖苏三省交界的陈官庄一带,差不多30万的国民党大军就像困在笼子里的鸟,圈在华东野战军的包围圈里,死命挣扎着,已是奄奄一息。

眼瞅着天已经转冷,一场大雪静悄悄地飘洒在黄淮平原。落雪中,解放军弟兄们在战壕里唱着歌跳着舞,大家伙欢喜着新的一年来到,憧憬着胜利在望的那一天。那欢快的歌声,加上热腾腾的饭菜香味,在战场上空久久萦绕不散。

就在几十米之外的另一侧战壕里,国民党的兵士们个个脸色苍白,战战兢兢地蜷缩在冰冷坚硬的土地上。寒冬和饥饿折腾得他们毫无力气,甚至连站起来都困难,有不少人连枪都拿不稳了。

按道理讲,碰上这种情形,我军本该趁热打铁,直接收拾掉国军,可华野副司令粟裕却做了让人想不通的事,非但没下令马上攻打对方,反而叫人挑了一头大肥猪送到已快饿趴下的国军手中,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啥?粟裕为啥要把吃的送给敌人?

雪中送炭

1948年12月,中原这地方下了一场少见的大雪,雪花铺天盖地,把整个天地都染成了银白色。

中国自古就有“瑞雪兆丰年”的说法,对于在前线奋战的华东野战军士兵们而言,确实如此,但站在同一战场上的国军士兵们,反倒觉得雪更添难处,真是“雪上加霜”了。

12月初,在华东野战军的11个纵队追击包围下,国军杜聿明集团近30万兵力被逼得缩在陈官庄一带,范围也就百里出头。面对我军的重重围困,杜聿明毫不放弃,左冲右突,几次试图突围,可惜最终都未能逃出生天。

12月19日,杜聿明集团被困了将近半个月,想着再拼一次突围。不过当天晚上,忽然天降大雪,天气变得特别不好,这一突然的变化,不光让他们的突围计划泡汤,也让国军的处境变得更难熬。

那会儿被围住以后,国军的粮草啥的全靠空中投送,结果这天说变就变,雨雪一下子就来了,飞机没法投补给,结果30万人马当场就落了个又饿又冻的下场。

光说吃的,那会儿恰逢过年,咱部队前线士兵每人都有一斤猪肉,主食也是敞开供应。国军那头别说猪肉,连冷馒头都发不下去,断顿好几天了。兵们只好缩在战壕里,冷风加雪花往身上呼呼扑,远处我军阵地上传来一阵阵吆喝声笑声,连肉香都飘过来了。

在那生死考验、饥饿难耐的时刻,许多国军士兵忍不住诱惑,趁着夜色偷偷越过封锁线,偷偷跑到我军阵地上,想碰碰运气找点吃的。

国军那边断了口粮,士兵们饿得实在顶不住,就偷偷摸摸跑来咱阵地上找吃的。没多久,这档子事儿就传到了粟裕耳朵里。粟裕一听,马上发话,不光同意部队给国军送吃的,还专门让人送了猪肉过去。

在国共两边的阵地里,掀起了一阵不小的风波。要知道,这正是双方交战的关键时刻,虽然解放军一直坚持人道主义精神,但在战场上主动给敌人送食粮,难免让人觉得有点“过头”。要是敌人反应过来,趁机向我军发动攻势,后果可就难料了。

粟裕作为一代战神,早就想到这个大家都能想到的问题了,不过他之所以还要这么做,肯定是有别的盘算在里面。

瓮中捉鳖

想搞明白粟裕为啥自愿把大肥猪送给饿得前胸贴后背的国军,还得从淮海战役中围困杜聿明那会儿聊起。

1948年9月,淮海战役正式拉开序幕,起初粟裕打算搞个“小淮海战役”,不过,随着战斗逐步激烈,兵力不断增加,到10月下旬,他作为华东野战军的指挥员,又再次向中央军委提出了“大淮海战役”的想法。

也就是说,整个淮海战役得分成三阶段,头一茬先把黄百韬的部队端了,接着轮到黄维的部队,最后才收拾杜聿明那一票人马。

粟裕指挥得滴水不漏,头两步可以说是顺风顺水。11月下旬,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在碾庄鏖战时全军覆没,黄百韬眼见大势已去,举枪自杀身亡。没过多久,12月15日,黄维兵团也在双堆集战役里被咱们部队团团包围,一举消灭。黄维自己想逃,结果没跑成,直接被咱们活捉了。

就在消灭黄维兵团的同时,豫皖苏交界的陈官庄一带,华东野战军照原来的打算,把杜聿明那个集团给包围住了,实力挺雄厚的。

杜聿明的那一帮子人比起黄百韬和黄维,实力可是漂亮得多。这支部队由当时担任徐州“剿总”副司令的杜聿明亲自指挥,底下还带着邱清泉、李弥、孙元良这三个兵团。装备齐整,人也挺多,整整有30万兵力呢。

碰上这样的对手,粟裕还是决定把老办法拿出来用,继续采取包围歼灭的策略。

当中原野战军的主力把黄维兵团的主力团团围住在双堆集的时候,粟裕也带着华东野战军的11个纵队,紧追不舍,拦截着南逃的杜聿明集团。

其实杜聿明原来还是有机会突围摆脱我军合围的,偏偏就在关键时刻,蒋介石发来一封电报,硬是让杜聿明扭头往北,去救已经被围得水泄不通的黄维兵团。要知道,这会儿黄维兵团已经是自身难保,吃掉只是时间问题,杜聿明带兵折回去无异于自投罗网。

杜聿明虽然不敢反抗蒋介石的命令,但还是决定停下南下的脚步,转头往北折返。结果,这一转身刚好被紧跟在后面的野战军追上,直接陷入我军设下的包围圈里。黄维的部队没能得救,而自己反倒变成了瓮中之鳖。

就算这样,其实咱们这边要想一次性拿下敌军,难度也不小。刚开始那半个月,杜聿明那边靠着国民党飞机空投的补给,不停地找机会冲出去,还跟我军正面硬扛了好几回。华野这边也是靠着厉害的阻击本事,才把杜聿明死死堵住,没让他跑掉。

到了12月19日,杜聿明把手下的主力集中起来,打算再试一次突围。可以说,这次杜聿明是下了狠心,几乎是以不成功就拼命的态度去行动的。不过,令人没想到的是,就在他们打算突围的那天晚上,一场大雪悄然降临。

天气说变就变,杜聿明只能暂时把突围的想法搁在一边了。再加上天公不作美,国民党那点本来指望的空中火力支援全泡了汤。更头疼的是,空军那边因为天气糟糕,空投物资也都缩减了。结果可想而知,陈官庄这30万国军一下子就陷进了没吃没穿、冻得瑟瑟发抖的困境里头。

要是能趁这个机会发动攻击,毫无疑问就能彻底消灭杜聿明那伙儿人。不过,看着那些饥肠辘辘、跑来投靠我军的国军士兵,粟裕突然想到一个更巧的办法,那就是主动送些粮食给敌人,用政治攻势,达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标。

攻心为上

说实在的,粟裕使的这招,真是高啊,立马就见成效,尤其国军底下那些小兵个个都能体会到。

一开始被困住的时候,国军还勉勉强强靠着空投跟咱们对着干,空投一天比一天少,三十万国军很快就饿肚子了。

杜聿明的参谋长在事后提到:

当年困在陈官庄那阵子,大家实在没啥吃的,把战马都杀了炖肉充饥,原本的骑兵硬生生成了步兵。天冷没柴火,咱们把木桥、木门一块块给拆了点着烧。后来实在没啥烧的了,就连地里埋人的棺材板,也被挖出来,全都烧光了。

杜聿明对局势相当清楚,马上跟上头请求支援。等了半天,总算盼来空投,可这些物资没给大家带来多少希望,反倒让部队里乱作一团。

那些极度饿得不行的士兵们一看到空投的物资,几乎是蜂拥而上,把包里装的米和大饼抢得一干二净,拼命往嘴里塞。为了抢到一口吃的,甚至还打起架,开火射击,死伤的事儿也不少。

再看华东野战军这边,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后方老百姓推着小推车,不停地给前线的解放军送物资,吃的、穿的、用的样样齐全。陈毅司令还专门说,这淮海战役啊,全靠老乡们用小推车一点点推出来的。

一边呢,是我军粮草充足,而另一边则是弹尽粮绝的国军。作为华野的副司令,粟裕一想,哪个办法能打赢这场仗?他很快就想到个点子:允许我军向敌人输送食物。比如说,有些国军因为吃不消饥饿,主动跑到我军阵地找吃的,那得肯定给啊。如果有人因此投诚,愿意加入解放军,也一律都让他们归队。

粟裕干脆叫人挑着大肥猪专程送到国军阵地,那些连肚子都填不饱的国军士兵一看,眼都直了,心里更是直犯嘀咕。

没过多久,成群结队的国军士兵趁着夜色,悄悄穿过两军对垒的封锁线,扛着家伙投奔来了咱们部队。等这些人体验到我军人人平等、没有高低贵贱那一套以后,有些家伙自告奋勇,要回去带更多小兄弟一块来投解放军。

一时间,国军里像是变成了想投共的“热锅上的蚂蚁”,让高层将领们都吓得魂飞魄散。起初,他们会派人盯着,防止队伍里有人提起共产党,一旦有人敢犯忌,立马就会被毫不留情地处理掉。

虽说如此,却阻止不了越来越多的士兵投奔我军的趋势,到了最后,居然连国军的某个兵团司令也不得不悄悄对部队下达指示:

“想加入共产党队伍也不是不行,我们不拦着,唯一的要求就是不准带枪带炮去投降。”

到了这种份儿上,也可以说,国军的败局基本上就指日可待了。

到了1948年12月29日,陈官庄一带的大雪已经降了整整十天,终于迎来了雪停天晴的好日子。败局已定的杜聿明还在坚持,想拼个最后的翻盘,试图召集部队展开最后的突围。

这回,我军可没让他有机会,1月6日,华野的大部队对陈官庄的杜聿明集团展开了总攻。没过几天,杜聿明便败退逃跑,最终被我军擒获。

战后,粟裕作为指挥官,对这场胜利做出了一番总结:

敌人最后被制服,主要得归功于政治攻势的成功,要是没有这股政治力量,我们不可能这么快赢得胜利。我们这次的胜利,证明了政治攻势的正确性,攻心为上这一策略是合理的。

参考资料:

陈官庄战役——百度百科

《粟裕建议和参与指挥淮海战役的前前后后》——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淮海战役,杜聿明军队被围陈官庄,解放军展开劝降》——凤凰网

《淮海战役,杜聿明计划在陈官庄突围,不料一场大雪将部队困了十天》——凤凰网

《“心理原子弹”瓦解陈官庄绝望之敌》——新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