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用老年机背后:“反向适老”藏着生活智慧
发布日期:2025-07-29 21:39 点击次数:175
清晨七点的西安乐居场社区,83岁的李奶奶已站在公交站台最前排。
“红色胶带(1.2米处)贴着公交卡刚好刷卡,蓝色胶带测台阶,超过这个高度我就绕路走。”老人展示着自制的“适老攻略”,拐杖头部的彩色胶条在晨光中格外醒目。
一幕幕发生在城市毛细血管里的“适老化”场景,正在改写人们对老年群体的传统认知,他们正也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老年生活。
智慧适老
“我不是不会用,是怕麻烦人家”
李奶奶每周三周五需乘坐公交车去老年大学上课,她的包里装着防滑鞋套,心中则有一本“出行秘籍”,清晰记录着哪路车台阶高、雨天何处最滑。
在社区菜场,李奶奶与摊主们达成“记账本制度”——每个摊位都有她的专属小本,签字后,孙子每周统一结账。
像李奶奶这样主动适老的老年人不在少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部分子女的隐忧。他们一边心疼父母为适应世界而付出的努力,一边又忍不住以“为你好”的心态替父母做决定。
铁路局职工赵先生的父亲今年78岁,他坦言,自己总是以照顾孩子的心态照顾父亲。
赵先生曾给父亲买过一部“终极适老手机”:超大字体、超长待机,但只有电话和短信两个功能,没想到父亲用了三天就换回了旧手机。“他说院子的老伙计都能用微信发语音,自己拿着这个像个傻子”。
更令他挫败的是,他花了一周时间教父亲用打车软件,父亲却偷偷记下了小区门口出租车师傅的手机号。“父亲说打个电话就能来接,比对着屏幕戳半天靠谱”。
李奶奶和赵爷爷拒绝被“老年”定义,用一生的智慧在妥协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反向适老”之路。
也有老人表示,自己拒绝孩子帮忙设置的“老年模式”,只因“邻居老李的手机能看新闻,我也想跟上趟”。还有老人宁愿自己步行半小时去超市,也不愿用女儿给的“代购APP”,“我不是不会用,是怕买错了东西,麻烦人家退换”。
赵先生体会到,子女在“反向适老”中与其是旁观者和主导者,不如成为父母与世界间的“翻译官”:把复杂的技术转化为父母能理解的语言,把社会的规则解读为他们熟悉的逻辑,让“主动适应”不再是孤独战斗,而是带着温度的代际协作,这是很多子女需要改变的认知偏差。
这些老人渴望融入而非被特殊关照,拒绝被归入需要照顾的“老年群体”。
“事业”支撑
志愿课时换出生命新价值
“不服老”反映出生活环境愈发美好,也催生出了更多“事业型”的老年人。
70多岁的程奶奶刚出院不久,便已准时出现在桃园路街道第一中心社区老年大学的剪纸课堂。
“医生让多休息,但我在家坐不住,老年大学的课表我抄了三张,声乐、智能手机、书法.……哪样都不想落下。”
80岁的退伍军人李爷爷踩着板凳办黑板报,巡逻、送菜、编政策歌曲,退休后从未卸下肩上责任。
作为社区萤火虫志愿者服务队的骨干,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让他们觉得“自己还有用”。
支撑这些身影的,是社区搭建的独特平台。“志愿服务换课时”机制让程阿姨整理两小时图书就能兑换书法课,李叔叔为晚会谱曲的付出折算成三个月声乐课时。
这种“上班式”助老避开了部分老人“被照顾”的尴尬,而“低龄帮高龄”的互助则多了一份并肩作战的默契。
当程奶奶教社区孩子剪纸时,当李爷爷指挥志愿者合唱时,他们脸上的笑容早已超越了“老年人”的身份标签。
社会共力
构建全龄友好生态
有心理学专家指出:老年人的“反向适老”本质上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他们通过掌握主动权,来对抗衰老带来的无力感,这也反映出老年人急需尊重感。
当老人用拐杖丈量台阶高度、用彩色胶带标记地铁闸机感应区时,我们方才发觉,真正的适老不是单向“改造老人”或“改造世界”,而是社会各方搭建一张隐形支撑网,在不打扰老人自主感的前提下,悄悄化解他们的生活难题,这往往比宏大的“适老化工程”更能触达老人的真实需求。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老龄蓝皮书》揭示了一个深层需求:75%以上的老人希望被视为“正常个体”,而非因年龄被特殊对待。随着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增加,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满足老年人融入社会的需求变得尤为迫切。
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目前我国养老呈现“9073”的格局,即90%的老年人在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
正因如此,如何把握助老“火候”,子女与社会在为老人提供帮助的同时,如何尊重老年人的独立人格,践行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适老”诉求政策层面已有呼应。早在2019年,多部门便联合发布《关于促进老年用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适老化设计,提高产品安全性、易用性和舒适性。
政府层面的制度创新也在加速。2024年,《陕西省促进数字技术适老化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的印发,为数字技术设定了“适老”标尺,让陕西800多万老年人享受到更舒适、更便捷的新生活。
今年,陕西财政多措并举助推“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健全老龄工作机制,建立养老服务补贴,支持适老化改造,推动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积极开展养老服务调研,推动成果转化,营造适老更尊老的社会环境。
记者注意到,国内一些智能家电品牌,在产品设计上采用简洁易懂的操作界面,大图标、语音指令与传统按键并存,实现了全年龄段的通用。
从规划、设施配套到服务供给,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让老年人在熟悉、平等的环境中享受便捷生活。
我们相信,在老龄化浪潮中,着眼“全龄友好”,打破“专用”思维,才能让老人活出晚年的高质量,绽放自主光芒——这束光,既属于他们,也终将照亮我们共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