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经济新势力:连云港猛冲在前!常州拼向万亿城!
发布日期:2025-07-29 08:02 点击次数:128
记得去年开车沿着江苏的海岸线兜风,从盐城一路往北,越靠近连云港,越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海味”。巨大的龙门吊在港口一字排开,远远望去像钢铁巨兽的骨架,货轮进进出出,繁忙得很。朋友是本地人,指着远处跟我说:“瞧见没?现在这航道,三十万吨的大船都能轻松进出,跟几年前比可大不一样了。” 这大概就是连云港的底气吧,守着新亚欧大陆桥的东大门,这位置,想不发展都难。听说从这里出发的火车,一路能跑到中亚那边,拉过去的货几乎趟趟满仓,回来也不空手,像条流动的财富走廊。
连云港人似乎不满足于只做个“搬运工”。有次跟个搞水产的朋友聊天,他提起连云港搞的“深蓝号”,那语气里透着点自豪:“那船厉害啊,直接在海上就能把南极磷虾捞上来加工好,一年能弄好几万吨呢!咱们自己养的‘船载三文鱼’也成了,以前想吃点好的三文鱼,得看进口的脸色,现在不一样了。” 这话听着新鲜,海上还能养鱼?仔细想想,这不就是把牧场搬到船上了嘛,挺有想法的。港口附近那一大片工业园,也不光是造普通货船。朋友神秘兮兮地说:“知道吗?咱们自己也能造那种烧液化天然气的双燃料大船了,六千多吨的大家伙,环保又省油,技术含量可不低。” 难怪听人说,靠着港口吃饭的产业,在这座城市的经济盘子里,分量越来越重了。
靠海吃海,连云港的“吃”法也越来越讲究。连岛那片沙滩,以前就是个普通的海滨浴场,现在可是挂了“5A”的牌子,名声在外。秦山岛看着不大,但架不住游客喜欢,一年能涌进去三十多万人,想想那场面也挺壮观。更让我意外的是,朋友说他们那儿还开了家“海州湾之星”,不是酒店吗?怎么叫邮轮酒店?一问才知道,原来是艘固定停靠的邮轮改的,既能住又能玩。听说还有船直接开去韩国,来来往往送了不少人。这海风一吹,吹来的不仅是咸湿的空气,还有真金白银的旅游收入,据说涨得还挺猛。
要是以为连云港光会弄海,那可就错了。朋友是做新能源的,提起这行当就两眼放光:“咱们这儿的电池,全国每五块就有一块贴着连云港的标签!光伏产业更是扎堆,像天合光能那些龙头,搞的太阳能板效率越来越高。” 他这么一说,我倒想起路上看到不少屋顶都闪着蓝光,原来是装了光伏板。这股工业劲儿,让连云港的经济增长一直挺有冲劲,在全省都排得上号。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光靠拼力气肯定不行。
有次在连云港的科技园区转悠,看到不少挂着“智能工厂”牌子的厂房,挺新潮。跟园区里一个技术员聊了几句,他说现在搞研发舍得花钱,氛围也好,有种“英雄不问出处”的感觉,谁有本事解决难题,谁就能上。听说这种“揭榜挂帅”的法子,还真搞定了不少技术难关。朋友还提到个合成生物产业园,聚拢了一批搞前沿生物技术的公司,听着就挺“未来感”。特别是那个动力电池研究院,听说拿到了国家级的认可,专利像雨后春笋一样往外冒。这大概就是他们说的“护城河”吧?没有点硬核的东西,光靠规模可守不住。
当然,光有工业也撑不起一座城。金融街看着挺气派,朋友说搞金融的在这里也挺赚钱。更想不到的是,跨境电商在这里也玩得转,交易额蹿升得飞快。科教城那片,盖了不少新楼,朋友说里面塞满了大大小小的创新公司,技术交易动辄就是几百亿的盘子。那些搞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的服务公司,看着不起眼,但据说交税可不少,成了税收增长的一大块来源。这服务业的“里子”,越来越厚实了。
眼光放远点,连云港的野心似乎更大。朋友指着港口新建的原油码头说:“以后更大的油轮能直接靠岸,石化这块的链条就更完整了,他们琢磨着把这块产业做到几千亿的规模呢。” 环保也没落下,海边那些滩涂,以前可能就是晒盐养贝,现在铺满了光伏板,据说发的电够不少人用。朋友还提到氢能,说连云港的氢能网络都铺到长三角其他城市了。海陆空,绿色低碳,连云港的棋下得挺大。
往南走,过了长江,就是常州。提起常州,我脑子里蹦出来的就是“新能源车”。有次在常州恐龙园门口排队,旁边几个工程师模样的人聊天,话题全是电池、电机、智能驾驶,恍惚间还以为进了哪个车企的研发中心。朋友说,常州的汽车厂里,每两辆下线的新能源车,就有一辆是“常州制造”。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车在路上跑啊跑,积累的里程据说都绕地球多少圈了。数字技术更是渗透到工厂的每个角落,朋友在本地一家传统制造厂负责转型,他说接入工业互联网平台后,机器效率提升,成本真降下来一截,省下的都是真金白银。这“新质生产力”,在常州不是个虚词,是实打实的竞争力。
有意思的是,这南北两座城,虽然产业特色鲜明,却不是各干各的。朋友在连云港港务局工作,他说经常能看到装满常州产新能源设备的集装箱从这里装船出海。反过来,常州不少做外贸的企业,也乐意把连云港的自贸区当作跳板,手续便利不少。更深入的是创新上的联手,朋友说两地搞了十几个“科创飞地”,像搞深海装备研发、基因治疗这种前沿领域,单打独斗太难,抱团取暖,资源互补,成功的把握才更大。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联动,看着就让人觉得有戏。
未来会怎样?连云港的朋友聊起他们的“432”招商计划,眼睛发亮:“低碳能源、细胞治疗这些新东西,是重点目标!要是都弄成了,盘算着到2030年GDP能冲上5000亿呢。” 他特别提到一个碳纤维项目,说完全搞起来后,又能拉扯起一个百亿级的新材料产业群。常州那边,步子迈得也不小,朋友说他们有个“532”发展战略,目标直指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高地,还要培育出几个千亿级的巨头。理想汽车那个二期工厂一投产,又能多几十万辆的产能,为常州工业规模在2025年突破三万亿添把大火。这些目标听着都挺宏大,但看看他们现在的劲头,似乎也不是没可能。
有时候站在连云港的海边,看着巨轮缓缓驶向海平线;或者走在常州的高新园区,听着无人车测试的细微声响,会真切地感受到江苏经济的脉搏。连云港,带着大海赋予的活力,年复一年地朝着“海洋强市”稳稳迈进;常州,则依托深厚的制造底蕴和创新火花,在“智造”的赛道上全力冲刺。一个向海图强,一个因智而兴,定位不同,却都在各自的轨道上跑出了高质量。这种差异化的精彩和彼此间的协同共振,或许正是这片土地持续焕发生机的密码。